您的位置:港口>管理
管理

上海港智慧绿色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20-12-28 14:59  来源:交通运输部


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目标年。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显著,在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目前,上海已发展形成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航运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外高桥、洋山-临港地区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重点,成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北外滩、陆家嘴地区以航运总部经济为特色,集聚各类航运市场主体。吴淞口地区初步形成邮轮产业链,创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虹桥、浦东机场地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大飞机制造等实体,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国内外航运、航空企业、功能性机构纷纷落户上海。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班轮公司、全球排名前五位的邮轮企业、全球前五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4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家均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上海海港和空港枢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枢纽港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历经多年来的建设发展,上海港成为全球第一集装箱大港,港口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连通度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航空客货服务能力亚洲领先,服务品牌形成亮点,有力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也为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石。 

一是建成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集装箱枢纽港建设进入快车道,2003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迈入“千万级”。“十一五”以来,随着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的建成,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全线贯通,上海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超过4330万标准箱,自2010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连通度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同时,上海港的集疏运体系得到不断优化。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深达12.50米,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到2020年底,上海基本建成“一环十射”内河高等级航道,初步形成“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网络框架。沪通铁路二期先行段外高桥港区铁路进港专用线工程开工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与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实现一体化运营,推动海铁联运系统完善。 

二是初步建成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上海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目前,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共投用4座航站楼和1座单体卫星厅、5个货运区、6条跑道,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20万吨的运行需求。其中,2019年启用的浦东国际机场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开启“航站楼+卫星厅”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新篇章,中转承载量、航班靠桥率、放行正常率等关键指标均稳步提高,显著改善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浦东国际机场的枢纽中转功能。上海空港航线网络覆盖能力亚太领先,两场运营的航空公司数量超过百家,联通全球50个国家的314个通航点(其中,国际通航点142个,港澳台通航点5个,大陆通航点167个)。2016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连续4年全球排名第四。2019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22亿人次,创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新纪录;空港货邮吞吐量达到405.26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货运机场第三位。

上海港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智慧建港、绿色发展的要求?

智慧引领、绿色发展是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之一。上海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这一理念,通过智慧建港提升港口物流效率,通过污染防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智慧港口引领发展。2017年底,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码头开港试运行。这是当今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港口集装箱从港区装卸到码头运输、仓储全部实现自动化运作,生产作业实现零排放。四期工程码头所用岸桥、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设备控制以及生产调度系统全部为自主研发制造,码头运行的核心技术实现全国产化。同时,上海港积极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创新港口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个口岸集装箱业务全程无纸化的港口。受理中心网上一站式服务、电子设备交接单、“E卡纵横”集卡服务、“港航纵横”港航信息服务、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等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平台将与筹建中的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开展流程协作和数据互通,一站式完成各项业务,助力打造便捷、高效、透明的口岸营商环境。

(二)绿色港口转型升级。一是严格实施船舶排放管控措施。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下,2016年4月1日,上海港率先实施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第一阶段措施(即船舶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2018年10月1日,上海港提前实施在航船舶排放控制措施(即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在上海港内行驶及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通过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上海港空气平均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二是完善船舶污染物防治体系。2017年起,内河水域阶段性实施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机制,对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实施免费流动接收,确保污染物“应收尽收,规范处置”。在满足通航安全的前提下,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和市内公共运输船舶享有优先过闸政策,鼓励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长江口水域各部门加强联合监管,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形成监管合力,实现了对船舶油污水接收转运处置的闭环管理;三是推进港口清洁能源应用。上海港积极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上海港已有59个专业化泊位完成岸电设施改造,港作船舶码头泊位实现低压岸电全覆盖。同时,港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港内500余辆黄标车的淘汰工作于2016年全面完成。目前,港口内场集卡液化天然气应用比例达90.0%,轮胎式龙门吊油改电或混合动力比例达78.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后续有哪些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发展过程中,将由相对独立发展向融合一体化发展转变,由注重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传统服务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由重点吸引要素集聚向同步注重互动交流转变,从而全面支撑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大局、融入全球供应链与航运治理体系。总体上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枢纽港综合服务为基础,强化枢纽门户功能。充分利用上海区位条件、设施能力和腹地支撑优势,强化海空枢纽港基础,打造一流设施、创新一流理念、应用一流技术,提供一流服务,全方位提升枢纽港综合服务品质、服务能级,夯实现代航运服务发展基础。 

二是以更高质量一体化为导向,引领发展新格局。充分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拓展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新型区域治理体系,促进航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构建分工合理、协作高效、竞争有力、辐射全球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三是以自贸区改革深化为契机,强化资源配置力。依托临港新片区,实施更加科学的国际航运管理制度和政策,推动港航服务业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营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航运发展营商环境,促进航运与贸易、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加快航运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 

四是以航运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发展新动能。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构建开放的航运数字生态,通过航运要素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管理、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航运中心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五是以航运互动交流为媒介,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航运与文化、会展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航运顶级交流平台,推介“上海航运”服务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主动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提升全球航运规则、标准话语权。 

六是以安全可持续为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岸线、空域、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技术手段、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强化航运领域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安全监管、运行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航运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谢峰)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