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深度
深度

2016“创”字当头!中国港口谋共赢增长

2016-12-24 15:53  来源:中国水运报


2016年,在经济新常态下,港口企业面对回报持续下降的挑战,不谋而合选择在“创”字上做文章。各大港口通过相互扶持、创新发展,在区域一体化、海外业务拓展及智慧港口建设三方面谋求共赢增长,书写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创”字。


A、一体化进程加快 “创”覆盖了大与小

如果在中国沿海标注出所有港口,你会发现密度惊人。过去10多年内建成的众多港口,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港口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在业务低迷的今天,这种无序化竞争消耗的是港口自身的竞争力。这种尴尬如何破局?港口整合就是一把钥匙。

如何在整合中兼顾港口的大与小,形成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港口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导师刘大成就曾撰文表示,可由国家及包括数个省市的大区域内进行顶层设计及资源整合,并利用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港口并购重组,形成依靠企业股份多元化而产生形态不同、层次区分、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港口群,逐步实现一个利益主体的国际航运中心、主枢纽港、区域性港口和补充小港口的集成企业或企业联盟。

这与各省港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一年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港口企业积极参与的整合大潮席卷几个港口大省。

在浙江,继2015年8月成立浙江省海港集团后,今年该省紧锣密鼓,排兵布阵,全面拉开全省港口整合的大戏。短短一年间,宁波、舟山、嘉兴、台州、温州沿海五市的港口整合目前已顺利完成,义乌陆港与全省内河港口整合正有序进行,浙江港口联手闯大洋的战略布局已经展开。今年前三季,浙江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95万标箱、同比增长4.5%,增幅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其中实质性一体化后的宁波舟山港于12月19日一举突破年吞吐量“九亿吨”,成为全球首个“9亿吨”大港。

在江苏,作为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开展的九项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之一,江苏南京以下沿江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改革从整合锚地资源启动。锚地资源整合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江苏确定南京以下沿江区域港口一体化试点改革的工作目标是:用1—2年时间,通过江苏南京以下沿江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在锚地锚泊统筹集中调度、岸线资源的合理控制和高效利用、集装箱航线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合作经营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初步形成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推进沿江各市在港口与港口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功能优化调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将眼光转向北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家也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做出了规划,其中一项便是“加强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继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合资成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资有限公司之后,今年8月,津冀港口间又开展了第二次重要整合——天津港集团与唐山港集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在京唐港区设立集装箱码头公司。“我们正在加快调整结构,精确港口功能定位,加强与天津港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金浩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津冀港口将实现统一规划、错位发展。未来,津冀港口还将完善一口通关模式,打造互联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建立港口企业合作联盟。

而同在环渤海区域的辽宁也不甘落后。据悉,2016年以来,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开展《辽宁沿海港口整合方案》的编写工作,计划年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该省计划通过港口资源整合,推动全行业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港口资源,避免省内各港口间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B、“朋友圈”效应凸显 “创”打通了内与外

发展不能固步自封。新常态下,港口内生式增长空间有限,需要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引进发展新动能,唯有如此才能加速做大做强。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2016年,各大港口企业瞄向海外,通过开展友好合作、开辟航线、参股、投建等手段,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业务,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码头运营商的目标靠近。

12月12日,广州港与马六甲港签署友好港合作协议,缔结为友好港。至此,广州港友好港数量达到38个,遍布全球五大洲。得益于此,全球前二十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广州港开展业务。广州港务局局长常敏介绍,预计2016年广州港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68万TEU,位居中国内地港口及国际港口前列。

10月10日,青岛港与汉堡港务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这是今年青岛港国际“朋友圈”增添的第4个好友,其国际“好友”总数已达18个,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助力青岛港在全球范围内开辟多维发展新空间。

善于拓展“朋友圈”的还有宁波舟山港,其友好港总数已达24个。2016年,宁波舟山港集团还结交了一位重量级“好友”——全球最大班轮公司马士基航运。借力马士基丰富的全球航线,截至今年7月底,宁波舟山港已有国际班轮航线182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联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门户。

只有放眼全球,才能实现港口资产性价比的最优。“朋友圈”越交越广,带来的不仅是航线拓展、箱量提升,与经验丰富的国际企业一起“走出去”,也为港口转型不断打开突破口。

10月12日,青岛港携手中远海运入股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并与马士基码头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管理瓦多利古雷港集装箱码头和冷藏码头,这是继向缅甸皎漂港成功实现管理海外输出后,实现的青岛港历史上首次资本海外输出。

今年3月,大连港集团与联彩石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手开展原油储备和原油期货交易,共同打造集产品定价、电子交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交割中心于一体的能源现货交易平台,这将显著提升大连市在国家能源储备、物流、交易、定价等方面的战略地位。

C、智慧港建设发力 “创”联接着新与旧

2016年是中国港口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的关键一年。各大港口发动创新与除旧“双引擎”,推动港口向下一代港口转变。

物流企业网上实时下单、司机刷卡进入码头闸口、货主实时查询到货物运输动态……就在今年10月,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能实现集装箱流转数据电子化、一次录入全程共享的信息服务,大幅提升港口物流业态系统运作效率和水平。

这样的改变不仅发生在厦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港口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港口运行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港口”模式的智慧港口,已经成为新时期港口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年6月,青岛港就在“互联网+港口”的建设道路上,引入一位强有力的外援——互联网领军企业阿里巴巴。据悉,青岛港将借助阿里云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上的优势,搭建港口专有云,建立弹性灵活、统一管控、敏捷高效的云平台;在跨境电商方面,双方共同合作打通支付、仓储、物流、通关平台业务环节,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平台与阿里电商平台的融合贯通,促进青岛港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双方将在青岛港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服务于青岛港及港口部分客户和供应商的电子支付、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务。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技术创新的种子不断在港口革新与除旧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短短一年间,“智能化”已经深入到了港口生产的方方面面。

在青岛董家口矿石码头,“巨无霸”卸船机仅自身重量就达2400吨,抓斗前伸的最大距离可达53米长,但实际操作起来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完成;在公司中央控制室里,十几个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港区内的各种信息,无论是码头附近等待靠泊的船只,还是货场内穿梭的车辆,都被纳入了智能控制系统。

在大连港,从今年开始,十几台高清摄像头在外理公司“上岗”,这些高科技“眼睛”通过嵌入集装箱岸桥的OCR识别服务器,将自动识别集装箱箱号、箱型、残损等状况,在瞬间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客户。

上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曾指出,港口的传统主业是码头装卸,在稳定主业的情况下,向综合物流、港口金融等上下游产业延伸,营造一个港口“生态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秉承这样的思路,上海港今年在港口智能化方面的发力点剑走偏锋。

据统计,每年有2.7万辆集卡往来上海港码头作业。“按照传统商业模式,集卡和货物只是港区‘过客’,他们的生意不在我们业务范围内。”严俊表示,但上海港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今年专门打造“e卡纵横”集卡服务平台,撮合集卡和货物的生意。

看似在做无用功,但改变发生于看不见的地方。整个物流链打通了,价值链升级了。对港口来说,因为集卡随机进出港区堆场提送箱,码头根本没法预估具体时段的作业量,码头作业区时而拥挤,时而装卸设备闲置;在这个平台上,哪些车辆具体什么时间预约了哪块方位的多少货物,大致装卸时间等都有据可查,码头可依此安排人员设备,效率大幅提升。(程璐)

关键词: 创新 中国港口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