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深度
深度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2020-10-14 14:02  来源:中国港口


长三角三省一市GDP约占全国总量的20%,是我国最富有经济发展活力、极具创新能力和高水平开放潜力的区域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1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确立了“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2020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城市群是区域一体化的高级形态,纵观世界主要城市群演化史,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有世界级港口群作为支撑。换言之,港口群是城市群崛起的“先手棋”, 城市群建设首先要实现港口群率先崛起。
总体来看,目前长三角港口正由城市港口、省市港口向港口群发展转变,分工体系相对清晰,“一体两翼多联”的格局初步形成,但距离港口群带动形成城市群,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词, 在系统梳理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现实差距,并提出推动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 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是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上著名的六大城市群在崛起过程中,港口群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支撑了美国东海岸城市群的发展,《纽约—新泽西港口30年主要规划》从经济、基建、环保、土地和社区建设方面阐述了港口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英国相关专家认为,数字化浪潮为英国港口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港口群是世界与英国“再次”沟通的桥梁。

港口群起到了配置全球航运资源要素、扩大城市群开放能级、提升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节点功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背景下, 长三角港口群处于多个战略叠加区,正迎来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

2. 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显著标志就是交通一体化,港口群是物流链、供应链上的核心枢纽节点,在配置多种要素、集聚产业资源、辐射腹地经济、推动城市群崛起等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港口群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保持经济贸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规划》提出,到2025年,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层面的合作早就开始了,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合作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要求。应发挥港口群与城市群的联动效应,以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引领和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参与国际竞争层面来看,长三角港口群要顺应世界航运发展新趋势,策应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新要求。

3. 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落实“世界一流港口”要求的必然选择

从体量来看,长三角港口群无疑已经达到世界级标准,但是从效率来看,对照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长三角港口群尚未做到“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有序开发”。

长三角区域内既有海港也有江港,参考联合国贸发会议对于港口的代际划分标准,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已经处于从第三代向第四代港口过渡阶段,相较而言,大部分沿江港口还处在从第二代向第三代港口过渡的阶段。港口之间的能级差异制约了长三角港口群总体效率提升。

中国港口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显示,长三角区域内各港口发展不均衡,腹地辐射能力、口岸便利化、经济贡献综合得分距行业最高水平有较大差距,港口货物加权吞吐量、港口岸线利用效率、船舶在港停泊时间等指标虽然综合得分较高,但个别港口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未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港口间分工协作有待加强。

根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 长三角港口发展要因港施策,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对标国际同类型先进港口,找准差距补短板。

二、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1. 长三角港口群具备规模优势

目前,长三角港口群吞吐量规模已是世界之最,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保持经济贸易竞争主导地位的重要依托,已初步具备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条件。一方面,总体规模占全国比例超4成,三省一市港口2019年货物吞吐量共完成58.5亿t,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42%。另一方面,单体规模大,亿吨大港集聚, 2019年长三角港口群中亿吨港口共有14个, 货物吞吐量占长三角港口群总量的78%。

2. 港口群由龙头港口引领带动

长三角龙头港口表现突出,涌现出两个世界第一。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中,长三角港口占据5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分列第1和第3位;2019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中国占据7 席,其中长三角港口占据3 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苏州港分别位列第1、第2和第6位。龙头港口在长三角港口群发展中体现价值和担当,发挥了出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 港口群内部协作格局基本形成

长三角港口群的协同合作历史悠久,三省一市的港口、码头各有所长,在合作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目前,沪苏浙皖均已成立省(市)级港口投资运营平台,各省级港口企业集团之间、各省级港口企业集团与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相继签订合作协议。各方主体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样化、常态化。以浙沪合作共同推进小洋山区域开发、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强化资本合作、上海港实施“长江战略”、宁波舟山港与安徽沿海港口强化海铁联运合作、苏沪共同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为标志,长三角港口间资源要素合作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港口群的雏形。

2020年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节点, 目前来看,长三角港口群已经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多联”的发展格局,即以上海港为主体, 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联动发展。

4. 政策文件指引不断增强

从2009年开始,国家层面至少有5份文件指导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从2009年提出整合长三角资源,到2017年正式提出港口一体化发展,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与三省一市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在制度层面为港口群协调发展提供了更有力保障。

三、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与新发展格局

我国目前已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尽管目前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一,目前已出台的方案文件中更多专注长三角港口群的区域作用,对于其如何以世界级港口群的高度来参与国际竞争则鲜有提及。第二,长三角区域港口管理政出多门,相互之间协调难度较高,加上地区利益冲突和行政壁垒的限制,体制上的制约仍然存在。第三,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内河运输能力尚难满足“内循环”的要求。第四,长三角各港口不仅在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及航运资源掌控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政策体系、运输标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市场服务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第五,缺少信息化的跨省层面的互联互通。

未来,对照新发展格局,根据《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树立新发展理念。摒弃“唯吞吐量” 发展思维,按照“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的总体要求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二是构建新制度体系。一体化谋篇布局,探索管理体制创新,从更大格局视角,站在世界级港口群的高度制定规划。三是鼓励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放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作用,通过企业深层次的、紧密型的,通过资本以及各个方面的合作来整体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四是运用新信息技术。促进数据层面互联互通,注重区块链、5G等技术应用,打造长三角港航数据链,实现单据流、票据流、信息流、货物流合一。

四、推动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1.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制定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规划

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编制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港口群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体化发展路径,明确港口群内各港口的分工定位、功能布局, 在资源共享、业务合作、集疏运体系、航运服务、航运要素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促进长三角港口群高质量发展,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港口。

2.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设立长三角港口管理机构

从国家层面创新港口管理模式,设立长三角港口管理机构,形成港口规划、建设、市场管理、技术标准、执法互认等方面的一盘棋规划。进一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协同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政策、税费政策、准入政策等方面的统一。

3. 提升港航服务能级,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发挥港航联动发展优势,鼓励港口航运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更紧密地合作,强化各地港航资源优势互补。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龙头,着力吸引全球更多航运要素在长三角集聚,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港航产业服务能级。配合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单一窗口”,率先实现通关一体化。

4. 促进领域智慧应用,构建长三角港航数据链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搭建长三角港口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港航数据要素资源开发,以数据链建设支撑港航物流链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协调各地深化探索联运业务“一单制”。同时做好与口岸监管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与世界级港口群相适应的一流口岸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保障通关一体化、通行便利化、监管高效化。(曹杰 中国经济信息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记录